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媒体 > 正文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简报(第三十七期)中

浏览:时间:2015-02-02网址(Website)

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十周年誌庆专辑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于825828日在美丽的清华园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机遇、创新、和谐”,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葡萄牙、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和学者,就英汉语言、英汉文化对比以及翻译研究三大学术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地交流和探讨。

      
8
26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显章,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中国科技翻译》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亚舒,《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杨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文,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美国麻州大学教授Edwin Gentzler,英国杜伦大学教授Sergey Tyulenev,台湾翻译学会前会长苏正隆等出席。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罗选民主持。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致辞

谢维和副校长在开幕式上代表清华大学对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在日益全球化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英汉语专家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谢维和介绍了清华大学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领域的发展情况,并表示,清华将为共同推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致辞

潘际銮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生前的学术成果,并表示,作为季羡林生命和精神延续的季羡林基金会愿与季羡林先生早年毕业的清华大学外文系协作举办本次大会,共同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潘文国会长表示,希望各位嘉宾学者能通过本次会议开展广泛交流,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促进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更好更快发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致辞

《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杨平、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李亚舒先生、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代表Wendy Ding先后发言,为研讨会的举办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20周年表示祝贺,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开幕式上,由季羡林基金会理事长潘际銮院士和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王如教授为大会赠送了季羡林先生的亲笔书法。

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美国麻州大学教授Edwin Gentzler,英国杜伦大学教授Sergey Tyulenev,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做了大会特邀学术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许余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来自葡萄牙的语言专家Marilia Resende,台湾翻译学会前会长苏正隆,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文,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拱玉书教授,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孙艺风,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博士,北京大学特聘波斯文顾问Allen Amrollah Hemmat教授共 1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随后,所有与会代表分为13个专题会场,围绕英汉语言、英汉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大会综述如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英汉语言固有特点、发展轨迹、语言教学、对比分析以及英汉文化异同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提升英汉语言研究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以《汉语的节奏是松紧控制轻重》为题目,通过支持王洪君(2004)一文的观点,从赵元任(Chao 1975)一文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英语的节奏属于“重音定时”型,轻重控制松紧,轻重为本;汉语的节奏属于“音节计数”或“音节定时”型,是松紧控制轻重,松紧为本。由于汉语几乎每个音节都承载意义,所以音节组合的松紧必然反映意义联系的松紧,这种松紧映射关系受“松紧象似原理”的支配。汉语里除了“双音节音步”还有“单音节音步”和“多音节音步”。单音节音步不是由双音节音步蜕化而成的“蜕化音步”,而是“基本音步”,是未充实或可充实的“虚松音步”,双音节音步是“衍生音步”,是经过充实的“紧实音步”。汉语是韵律短语直接控制音节,中间没有“音步”这个级次。从汉语单音到双音的演化历程角度看,本项研究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以《重新评价“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题目,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文化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对比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其次说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文化理论对“对比分析”的阐释,最后一案例演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新“对比分析”(简称为“认知对比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以《三种推理模式及其在语言对比研究中的功用以名词短语可及性研究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Peirce提出的科学研究中的三种基本推理模式,即归纳、演绎和溯因,然后综合一些科学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观点,阐述这三种基本推理模式在一个常规实证科学研究周期的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功用,最后以一个实际语言学问题研究,即名词短语可及性研究为例,具体说明这三种基本推理模式在研究这一具体语言学问题中的作用;湘潭大学文卫平以《汉语负极义小词的语义》为题目,对名词负极义小词进行分类,同时探讨了汉语负极义小词的分布和基准,最后重点分析了“连 都”这一结构;华中科技大学黄勤和程杨奕以《英汉新闻报道中元话语使用之对比分析》为题目,详细梳理了元话语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趋势,并指出新闻报道中元话语使用的重要性和当前对英汉新闻报道中元话语使用的比较研究尚显不足,因此,作者选取了中英文新闻报道各35篇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中英文新闻报道中元话语使用情况的异同点;西安外国语大学魏在江以《概念转喻的体验哲学观》为题目,以体验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论述了概念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1)概念转喻具有体验性;(2)概念转喻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思维模式;(3)转喻推理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并强调,相比隐喻来说,转喻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华东理工大学王建国以《动能取向的汉语与势能取向的英语》为题目,认为汉语是过程取向语言汉语的表达在感知力的作用下呈现扩展状态;英语是结果取向的语言英语表达在感知力的作用下呈现压缩状态。扩展的汉语会取得动能,而压缩的英语会取得势能,因此在构句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项研究从物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类语言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契合,为英汉语言教学和互译带来了启示;浙江工业大学彭国珍以《英汉类型学差异对比分析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为题目,从英汉语言对比的现状及语言习得理论出发讨论了引入语言类型学知识的必要性,指出在英语专业语法教学过程中,除了系统讲授英语语法之外,还需要进一步介绍英、汉语法知识的系统类型学差异;西安外国语大学孙毅以《体验文化双维框限下的汉英共轭隐喻索据》为题目,认为“矛盾性”恰恰是共轭认知隐喻辖项闪现的信号和标记,其实质须透过这一表面矛盾性发掘所涉双方的相似性,从而真正把握其涌现义。同时,作者认为系统的跨语言微观对比显示,汉英共轭隐喻表达既存在相似性也具备差异性。语言使用者身体及其经验的相同是趋近性跃动的物质基础,而中西方文化模型的差异是个性浮升的诱因。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和改写活动,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反思翻译的本质及其未来的发展。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专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Edwin Gentzler教授以Translation and Rewriting in the age of Postmodernism为题目,通过对André Lefevere1992年的文章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深入分析,指出André Lefevere的理论在当今翻译研究的适用性,并结合经典莎剧《哈姆雷特》在中国的影视剧改编(如《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来说明未来翻译研究发展所需的新概念和新策略;Sergey Tyulenev教授以Making sense Sociological Turn of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为题目,从翻译的“转向”(turn)开始谈起,认为当今的笔译研究和口译研究正经历着“社会学转向”,同时从理论上论证翻译学与社会学结合的可能性,并为将来翻译学的“社会学转向”提供了“宏观”和“微观”两条途径;清华大学王宁以Translation and Relocation of Global Cultures: Mainly a Chinese Perspective为题目,以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前半页的文化翻译和近几十年的文化翻译的差异---即前者是尽力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融入世界文学和文化的主流;后者是为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与世界的文学和文化沟通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呼吁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中国本土作品的外译上,以此来实现世界文学版图的重构;中山大学黄国文以《语言变异:翻译与改写》为题目,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学的语域(Register)分析理论,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方法,以《论语》英译和文学原著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及其简写本为例,探讨翻译和语言对比中的语言变异问题,并指出语言使用的变异是以受话者为中心(receiver-oriented)的,是受到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制约的,评估一个文本的合适性的主要根据是看它是否达到了预设的交际目的;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以Moving Target and Cross-Cultural Relocation—A Parallel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f Translation为题目,运用特殊设计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并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指出在平行语料和文化的情况下,应该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视野和角度来认识翻译,以此来弥补当前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不足,同时论文还强调作为跨文化再定位的翻译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甚或是持续的过程,其中包含着反复不断的语境重构和融合; Allen Amrollah Hemmat教授以Transl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armony为题目,认为当今的翻译研究正经历着从“文化转向”转为“跨文化转向”的过程,后殖民化的思想将更多地将新近发生的跨国移民和杂居现象以及共有的全球挑战纳入其思考范围。作为文化协调者,译者应该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发挥积极的角色;台湾苏正隆以《比较翻译与语料库为本的语言教学:从“莫名其妙”谈起》为题目,以“莫名其妙”为例,通过语料库检索和汉英翻译、比较译文的语境,可找到远多于汉英词典的给出的英文解释或对应词,不仅会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目标语,也会更全面认识源语,因此,我们有必要编纂一本以语料库为本的汉英词典;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以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 Moving to the State-of-the-art为题目,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笔译与口译过程研究方法的梳理和回顾,例如通用的Think-aloud protocols, Keystroke logging and Eye-tracking等方法,本项研究将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拓展到神经系统科学,例如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echnologies,同时为与会代表展示了正在杜伦大学开展的fMRI实验及其初始成果;上海海事大学左飚以《译事双“无”议》为题目,详细地讲解“译无定法”和“译无止境”的出处和内涵,论述了“译无定法”与“译无止境”的关系“译无定法”表示译者对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译无止境”表明译者对翻译质量的不懈追求;“译无定法”的信念产生“译无止境”的结果,“译无止境”的目标激发“译无定法”的探求;“译无定法”是创新的动力,“译无止境”是求真的态度并指出译事双“无”之说有益于译者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满心理;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以《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综述》为题目,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在综述基础上指出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特点第一,研究内容更丰富;第二,对比方式更加多样化;第三,专门用途类双语语料比较丰富,语料获取便捷,易于掌握,并指出,文类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不同文类中对翻译语言的考察、对翻译共性的验证,以及对翻译带给目标语语言的变化为研究者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以《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英语关系从句的应用研究》为题目,基于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的应用,对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英语关系从句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表明,第一,英语关系从句在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频繁使用,其应用频率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不相上下;第二,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的译员比政府工作报告的译者更倾向于将并列的两个汉语单句、名词短语和普通汉语单句等汉语结构译作英语关系从句;第三,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译自汉语关系从句的英语关系从句应用频率不及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其原因主要在于前者的汉语关系往往不长而且结构较为简单,而后者汉语关系从句大多结构较为复杂;中国人民大学朱源以《20世纪以来海外汉语文学典籍英译概览》为题目,综述、简评了20世纪以来海外译者对汉语文学典籍英译所做出的贡献,呈现出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的新视野。同时将20世纪以来的典籍英译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即1910-1919酝酿期,1920-1929小高潮期,19301949平稳发展期,1960-1979高潮期,1980-1999年代直到现今21世纪回归平稳发展期,并详细探讨了期间发生的几种转向。最后,指出中国文学典籍的魅力值得终身孜求,并将会进一步推动汉语文学典籍翻译翻译事业不断发展,走向辉煌。

毫无疑问,当今全球化的格局已经赋予了英汉语言、英汉文化对比和翻译研究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在英汉语言、英汉文化对比以及翻译研究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次大会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 zgjyb/html/2014-08/29/content_422280.htm?div=-1)、《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dfjyzc/2014-08-29/content_12285974.html)、《文化艺术报》(http://www.whysb.net/news/html/?1562.htm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2014/0829/c1053-25564191.html)等媒体报道了大会的盛况。

        

                 

在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进行了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等系列工作。首先,825日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就换届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并提名新增理事、常务理事及学会新一届负责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换届选举预案,在827日晚举行的会员大会上,选举出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成员,随即新当选理事会成员选举了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及新一届学会负责人。众望所归,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当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新一任会长。其他选举结果见本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4年学会文件汇编”。

上一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简报(第二十二期)四 下一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报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