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媒体 > 正文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四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浏览:时间:2021-11-06网址(Website)

    为洞察新时代信息革命及人工智能给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挑战,推动学科理论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21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于10月22-24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的英语教育专家、中青年学者及在校研究生300余人参会。
据悉,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新时代、新发展:机遇与创新”,研讨范围涵盖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研究及中西文化对比三大领域,设有语言认知研究、大数据与语言研究、翻译史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与对策研究、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等十余个分议题。
    开幕式上,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介绍了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的湖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外语学科发展情况及近年来一流学科和课程的建设情况。他鼓励参会者在会议期间充分交流、相互启发,并期待专家们对湖南大学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给予更多指导。
    

提升引领作用 促进中外交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长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我会肇始之地,为国内语言、翻译研究重镇,大会在此时此地召开具有特殊意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广西大学君武学者罗选民教授介绍说,“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广大同仁秉承刘重德先生和杨自俭先生提出的学会、学风和文化,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跨文化研究和英汉互译研究三大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科研水平,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接下来,罗选民向与会代表汇报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近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进展情况。首先,研究会于2017年3月以秘书处挂靠单位为基础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并开展党建工作。其次,研究会坚持完善分支机构的评估机制,加强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发展二级机构。经过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两轮投票,研究会此次产生了三个新的专业委员会,即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社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外阅读学专业委员会。至此,研究会共有二级学会32家。”罗选民介绍道。
    在推动东西部学术交流方面,研究会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大理大学、新疆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举办了三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翻译跨学科研习班。各分支机构也采取各种方式推动西部地区学科建设和发展,例如,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外国语》西部高校外语学科与教师发展高层论坛在西部高校外语教学教师中引发了很大反响。
    研究会的国际化程度也进一步加强。因受疫情影响,许多国际会议从线下移至线上,但会议质量未受影响,且受众更多。例如,2020年7月以来,由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单位承办的2020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高端论坛,由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与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由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会举办的第二届儿童认知发展与二语习得论坛等国际会议,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学术出版方面,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研究会组织了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翻译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与语言服务、语言技术等领域的顶尖专家联合发力,陆续出版了“英华学者文库”“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等重磅学术著作。
    此外,研究会还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包括2020年疫情期间向湖北捐款、免费开办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编撰《“战疫”应急语言服务报告》等。
    罗选民表示,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将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动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包括进一步规范分支机构的管理工作;加强学术引领作用,开展以研究会为名义的学术出版和学术研究活动;积极筹备设立学术项目,推动扶植青年英才等。

聚焦前沿研究 助力学术成长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中,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围绕大会的各项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翻译方面,文学翻译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等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査明建教授在主题为“翻译作为方法:论翻译文学研究的语境化和思想性”的报告中指出,目前翻译文学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包括滥用理论、机械套用术语等,导致问题肤浅化、结论空泛。要突破翻译文学研究的瓶颈,就要超越目前翻译文学的研究模式,建立问题意识和问题意义意识。翻译作为“方法”,就是将翻译作为进入问题复杂性的途径,深入到翻译文学生产的具体语境中,进入翻译现象的内部和细部,挖掘到深层次的、富有学术意义的问题,提升翻译文学研究的思想性和学术价值。他强调,研究者应注重翻译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研究,“翻译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研究考察翻译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在话语、文学主题、文学观念及创作手法上的影响,考察外国文学影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异,还要将这种变异、衍生后的主题、观念、话语及创作手法重新放置在世界文学中进行分析,以阐述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丰富和增殖,其‘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文学’意义。”
    浙江大学董燕萍教授发表了“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涌现”主题报告。她认为,语言学习者如何习得一项复杂的语言技能一直是语言习得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及理论假设来探讨口译能力各子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尤其是口译训练、口译表现和认知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这方面研究有助于解释口译能力或一项复杂语言能力的本质或底层机制,以及回答语言训练到底训练了什么的问题。
    在英汉语对比研究方面,主办方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做了“彼此的差异性是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关切”主旨报告。在报告伊始,王文斌即强调,语言与语言之间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我们不能因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而轻忽其差异性,也不能因彼此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忽视其相似性。语言对比研究更需要关切彼此的差异性,借以探寻彼此的个性。王文斌通过列举大量英汉语例句说明,英汉语的对比研究需要从其结构性差异切入,关照彼此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中寻找各自的语言特征,挖掘深藏于结构表象差异背后的英汉民族思维区别,并关注其主导性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教授在报告中聚焦了英汉语言中的具体问题——英汉主谓句。他介绍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期的代表人物宰立格·哈里斯(Zellig Harris)的话语分析法,即先切分语篇、建立一个个“对等类”,然后描述语篇结构如何由这些对等类排列组合。沈家煊承认这种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并指出,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汉语话语分析,必然得出的结果是汉语的“主谓句”是等式型主谓句,主语和谓语同属一个对等类;由此得出汉语的句法结构就是信息结构,而且具有对称性。得出这个结果是由汉语植根于对话和互动的“流水句”的特性所决定的。从汉语反观英语,英式主谓句可视为中式主谓句的一个特例。
    会议议题同时涉及了翻译与国际传播。同济大学的陈琳教授从“以国际传播为导向的中国学术话语的对外译介体系研究”进行了发言。她指出,学术话语的对外译介是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介过程对国际传播的性质、特点与方法的认识与把握。以国际传播为导向的学术话语对外译介,需要考虑国际传播意识的全程性、译介主体的多样性与联合性,选本的学术创新性、翻译修辞的译写性、传播方式的立体性与融合性、传播效果的追踪性等要素及其系统性,为提高与加强新时代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提供学理支撑。
    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广东省外宣汉英翻译问题,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松老师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广东要凸显自身的经济特色和文化内涵更需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翻译活动作为推动社会文化与国家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将对广东地区的全面发展发挥主动和积极的作用。陈松从建议制定外宣翻译国际通行准则、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充分展示广东经济特色以及有效传播中国政策文化四个方面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
    据了解,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外国语言研究领域的国家一级学会。20余年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已成为我国外语界一支重要的科学研究力量,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为海内外学术界搭建了沟通的平台,尤其是为广大青年学者和在读研究生提供了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