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媒体 > 正文

第三届英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海峡两岸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成功召开

浏览:时间:2015-12-19网址(Website)

2015年12月5-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协会主办、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海峡两岸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召开。


5日上午8时30分举行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何雅媚副院长主持,厦门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泽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黄国文(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严辰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卫平(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司显柱(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董燕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Stuart Christie、教授(英文系主任),台湾书林出版龙登公司董事长苏正隆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单德兴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张上冠教授,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跃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张旭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安江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院长卢卫中教授,黑龙江大学刘丽芬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宇红教授等众多知名学者出席本次开幕式。本次会议层次高,吸引了来自港台和大陆的一百余名学者,包括二十余名博士生导师、近五十名教授,以及多名外语院系负责人。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会议的召开,黄如欣书记百忙中委托朱文章副校长看望与会专家。在京出差的陈文哲校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赵振祥副校长公务在外,特地转达对会议的良好祝愿。会议进程十分紧凑高效。开幕式上李泽彧副书记、罗选民会长、张跃军院长相继致辞,阐述文化对比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介绍学校、学会与学院的情况,并希望论坛的胜利召开能够促进我校尤其是外国语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李泽彧副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



罗选民会长代表学会致辞



张跃军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12月5日上午,罗选民、单德兴、张上冠、胡安江四位教授分别作大会发言。罗选民教授以“文化自觉”为主题,指出文化自觉在当今多元文化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他以陈寅恪对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为例,强调优秀的译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以庞德的翻译作品为例,强调翻译作品是要让读者“想得通”,将作品想要表现的东西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罗选民作大会发言:“文化自觉与庞德的翻译:跨学科的透视”


单德兴教授结合多年的翻译实践,包括对萨义德的多部作品以及《格利佛游记》的翻译,阐述了“双重脉络化”的翻译方式,即翻译不应止于原作本身的迻译,也应带入相应的文化历史脉络,让读者一方面从译文本身了解原作的旨意,另一方面从其他相应资讯知悉作者与写作背景,以便体会原作、作者及其脉络。单教授从译者角度提出三个要求:一、译者,逆者也;翻译人员被视为作品的再现者;二、译者,易者也。“易”即改变,改变原著的语言;同时也可解作“使容易”,通过翻译文本使文章易于其他语言使用者观看;三、译者,益者也。翻译可以提高原著作者的知名度,并为译者带来收益。



单德兴:“跨文化交流:谈双重脉络化的缘起、理念与实践”


张上冠教授的演讲围绕爱默生的作品展开,他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字词其语义是自明的(self-evident),因为每个字词都必须借由别的字词来解释或者说明其意思为何,这样一来所需要的要素就接近伽达默尔所主张的“诠释对话”。他同时强调翻译不完全是简单重复原作者的意思,而是需要不断地填充。张教授的论述体现了对现当代文论尤其是诠释学和解构主义的深入把握,是文学解读的一个精彩案例。



张上冠:诠释的转折:偶遇陌生的爱默生


胡安江教授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出发,指出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翻译作品的态度,这折射出中国文学走出去所遇到的困境。他提出我们要培养优秀的译者,以健全的翻译项目管理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结合当前的文化传播特点和翻译模式,重视翻译选材,兼顾市场特点,立体的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工作,从而实质性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胡安江: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以市场机制和翻译选材为视角


12月5日下午,各与会代表乘车前往厦门理工学院进行分组学术讨论的议程。

分组学术讨论共分为四组:语言学组,文学与文化组,翻译实践组,翻译理论、语言教学研究组。分组讨论分为论文论述和点评两个环节。专家们对小组发言做了认真的点评,使代表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



陈国华教授点评青年教师的发言




小组讨论后,会议代表参观了外国语学院魏志成教授书法作品展,共同感受其书法艺术之美。

12月6日上午, Stuart Christie、苏正隆、司显柱、刘宇红四位教授大会发言。Stuart Christie教授以“William Empson and the Postcolonial”(燕卜逊与后殖民)为题,在燕卜逊在华经历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了这位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对于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观察,并对中国在后殖民时代可能的作为作了大胆预判。




Stuart Christie:William Empson and the Postcolonial


“跨学科研究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使我们触类旁通”。苏正隆教授以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为实例,论述了植物生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译者拥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带来的效用将是远远超出1+1等于2,甚至具有平方般的巨大提升。




苏正隆:跨学科英汉文化教学对比与研究:以结合文学、翻译与植物生态为例


司显柱教授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所要回答的“译什么”、“如何译”和“为什么这样译”展开讨论。他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解说中英翻译,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优化的研究路径。



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


刘宇红教授的发言从一条“神一样的比喻”的帖子出发,充满了趣味性。他就“双向比喻和次级比喻”、“次级比喻与双向比喻的连接”、“次级比喻成就双向比喻”、“双向比喻的可折叠性”等多个方面一一举例进行深入讲解。




刘宇红:“神一样的比喻”到底“神”在哪里?有关双向比喻的思考


本次会议的大会发言设有主持与点评单元,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跃军、魏志成和许玉军等学者在这些环节中有出彩的表现,他们连同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参加小组发言与点评的老师一起,树立了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良好的学术形象。


12月6日上午,本届论坛在结束所有议程后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严辰松副会长主持,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张跃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对各位发言人的内容给予高度的肯定,并用“话题广泛,方法多样,讨论热烈,成果丰富”十六个字评价分组学术讨论。张院长也指出了会务工作的不足之处,希望本次会议成为学院成长路途中的重要一环。



张跃军院长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据悉,本届高层论坛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协会的发展问题,并对优秀学术成果的评奖等事宜进行研讨。

“世界在发生变化,文化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文化对比研究的内涵需要不断地拓展,从事文化对比研究的学者也要不断调整研究的思路和研究视角。”最后,文卫平副会长再一次强调了英汉文化对比的重要性,并代表学会向参会代表和会议承办方表示感谢。至此,第三届英汉对比研究高层论坛暨海峡两岸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正式闭幕。


上一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全体会议邀请函下一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各项决议